10月26日,令各方屏息的以色列报复终于到来:以军对伊朗发起三轮空袭,打击多个军事目标,地点包括德黑兰等伊朗城市,以及与伊朗关系密切的部分叙利亚军事设施。
准备了20多天,以色列还是对伊朗动手了
按照以色列方面的说法,这次对伊朗的三波打击行动主要是对伊朗10月1日袭击以色列的回应。事实上从10月1日伊朗报复袭击以色列之后,后者就曾多次放话要让伊朗付出代价。之所以相隔20多天才动手,主要是以色列还没有想好要如何报复伊朗,以及打击伊朗哪些目标。
在过去20多天时间中,以色列内部就如何报复伊朗达成了一致。至于说为了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展开对伊朗的报复行动其实原因很简单,以色列再不动手真的没时间了,因为以色列发现,自己在中东的动作将直接影响美国总统大选,换句话讲,以色列可能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卷入当下的美国总统选举。因此之前以色列方面已经定调要在美国总统投票前结束对伊朗的报复行动。美国总统投票日是在11月5日,现在已经进入倒计时,因此供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的时间窗口其实很有限。
不过以色列的攻击过后,大家都在猜测:伊朗会进行还击吗?如果伊朗事后再展开还击的话,以色列和伊朗很有可能会陷入一种无限攻击循环,中东局势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失控。
(一)以色列攻击过后,伊朗还会再报复吗?
香港《01报》就这一轮以色列攻击伊朗的行动做了一个深度分析:有鉴于此前美国不断放风称,以色列已承诺不攻击伊朗核设施、石油设施;伊朗也通过匿名官员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以色列只打击军事目标,而不是能源基础设施、核设施或暗杀伊朗高官,德黑兰可以避免报复,从这个脉络来看,以色列的打击显然有所克制,只是选择走个过场、而没有升级战争。之后以色列如果没有再一步动作,伊朗应该也不会再度报复,那么这轮导弹冲突将跟今年4月一样,在各方有所克制下悄然落幕。短期来说,这是今年4月以伊互射导弹后,两国又一回合交手的结束;但长期来看,这一回合的落幕并不会是以伊冲突的终点。
该文章首先写道:首先观察这一轮以伊冲突起点,基本上可以用知名的卡牌游戏“游戏王”来模拟过程。众所周知,伊朗在10月1日召唤了有别于“抵抗轴心”的新“怪兽”:直接以导弹打击以色列本土。而这只“怪兽”的攻击力虽然不强,却自带三种效果。
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相互攻击已经成了一个糊涂账,现在基本上成了一个循环
第一,挽回国家颜面,对之前放话“誓言报复”的各种事件进行交代: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遇刺、9月27日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遇刺、9月30日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当然,区区导弹打击无法停止以色列军队的铁蹄,因此哈马斯、真主党仍要与以军苦战,作为失败国家的黎巴嫩也只能默默承受池鱼之殃。但伊朗如果什么都不做,国家威慑力就会荡然无存,因此德黑兰最后还是咬牙发射导弹。
第二,激励“抵抗轴心”继续作战。作为伊朗“抵抗轴心”的重要板块,德黑兰不派兵助战真主党已经引发不少埋怨,如果之后又无任何军事表示,恐怕会让叙利亚、伊拉克民兵乃至胡塞武装质疑,自己为伊朗卖命究竟有何意义。所以藉由发射导弹、展现对于真主党的隔空支持,伊朗也是意图证明自己不会在“抵抗轴心”遭受攻击时作壁上观,而是无惧局势升级也要挺身而出,不让真主党孤立无援、成为弃子。
第三,回应内部的强硬派、保守派民意。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反美”和“反以”就成为伊朗的国家象征,也是构成其政权合法性的部分基础;伊朗政坛的强硬派与保守派,也往往会以捍卫伊斯兰革命成果、抵抗外部压力为立场,争取相关民意支持,进而巩固自身权力。因此发射导弹不仅是对外的战略行动,更是对于内部民意的政治回应,表明政权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不会轻易妥协,所以也能看到伊朗祭出打击后,伊朗国内有不少民众上街欢庆的场景。当然这个动作搭配伊朗承受制裁重担、经济凋敝的现况,或许也有转移不满、将民众情绪引向外部敌人,用“反美”和“反以”的民族主义激情来强化国内团结的考量。
(二)攻击之前伊朗和以色列做的准备
而从上面三种效果来看,与以色列决战,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绝不是伊朗的目标,甚至是伊朗极力要避免的危险发展。因此伊朗在用导弹打击以色列本土后,又开始做了两件事:威慑美国,同时与海湾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涉。
首先是威慑美国。这个操作顾名思义,就是用中东大战的风险施压华盛顿,迫使后者管束以色列的报复程度。例如匿名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官就告诉《纽约时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经命令武装部队制定多种报复方案,如果以色列对伊朗造成“重大伤害”,例如打击能源和核子基础设施或暗杀伊朗高官,那么伊朗可能会向以色列发射1000枚弹道导弹,同时升级“抵抗轴心”的各方向动作,包括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商业交通,让全球航运与能源大乱。
在以色列对伊朗发起攻击前,德黑兰也在密集行动展开外交协调
再来是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交涉。10月2日,伊朗总统访问卡塔尔,伊朗外长也从10月4日起接连出访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并与埃及外长通电话,更在9日访问了沙特,会见沙特王储小萨勒曼。
当然沙特等国绝不会为了伊朗出兵,但别忘了德黑兰可是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而且中东大战对沙特等国也具有很大的威胁性。以伊之间如果爆发严重军事冲突,必然会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影响,因为沙特虽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却拥有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缘优势,而该海峡是全球石油运输的重要咽喉。
而沙特目前聚焦的“2030愿景”虽然意在推动经济多样化、减少国家对石油的依赖,却无法回避一大关键:“2030愿景”的推动还是严重依赖沙特的石油收入。因此伊朗、以色列冲突一旦影响全球石油市场,这必然会干扰沙特的国家转型进程。
其次是军事安全考量。由于沙特有美军驻扎,如果以伊战争爆发,沙特将面临一大风险:如果开放美军利用本国领土领空袭击伊朗,非常有可能会招致伊朗报复、袭击油田。因此此前海湾阿拉伯国家持续表态,要求美国敦促以色列不要打击伊朗油田,以免引发中东动荡局势的失控。
最后就是出乎各方意料的“陷阱卡”:伊朗与沙特联合军演。基本上这一事件是2023年沙伊复交后的两国新进展,也是沙特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愿被卷入一场直接的地区战争,特别是在国内经济改革和地区稳定的背景下,这与沙特的长期利益不符。当然,与伊朗军演不代表沙特会为伊朗决战以色列,但这至少能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沙特存在骑墙的潜在空间,战争一旦开打,沙特等海湾国家恐怕不会如美国所愿,供其调度、开放军事基地。
而在伊朗行动同时,以色列也有自己的一番综合考量。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色列内心一定想把美国拖下水,出兵中东协助自己打击伊朗,进而一劳永逸地击溃伊朗这一心腹大患,终结德黑兰对自己的长期威胁。但从华盛顿的视角出发,撤出中东泥淖、转向印太聚焦“大国竞争”是奥巴马时期就已开始的战略大势,美国绝不会为了以色列而再度重返中东的“战争泥沼”,尤其现在还是2024美国总统大选前夕,中东爆发大规模战火将对执政的民主党选情相当不利。
内塔尼亚胡绝对有想把美国拖入中东泥沼的想法,但拜登不想再卷入中东
因此美国使用了各种手段来避免自己被以色列拉入“战争泥潭”。首先美国在以色列部署了“萨德”。而在以色列部署“萨德”能够发挥补偿作用,换取以色列报复降级。从伊朗导弹过去成功打击以色列的案例看,中长程导弹对以色列的威胁其实很大,虽说以色列已有相对完善的防空系统,如“铁穹”和“大卫投石索”,但这些系统主要针对短程和中程的火箭弹及导弹威胁,在应对伊朗发射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方面却仍有明显的不足。
而“萨德”是一种专门用于拦截中程和远程导弹的先进防御系统,能在高空拦截并摧毁来袭导弹。它的部署将显著增强以色列的多层次防空体系,填补现有系统在远程导弹拦截能力上的缺口。这对以色列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与伊朗的冲突中,“萨德”能有效抵御伊朗的弹道导弹威胁,提升以色列的长期防御能力。
其次如果以色列还是强力报复伊朗,“萨德”的拦截能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伊朗放弃再报复。伊朗拥有中东地区最庞大的弹道导弹库存,其导弹技术更让德黑兰手握打击以色列在内中东各国的能力。即便2024年伊朗的两次导弹袭击都是点到为止,但德黑兰终究是展现了军事力量和攻击意图。而美国萨德的到来,可以说是对伊朗导弹威胁的直接回应。“萨德”系统旨在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其部署不仅能够提升以色列的拦截能力,也能够预先威慑伊朗。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一个偶然事件进一步让以色列做出了降低对伊朗强悍回应的决定: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突然在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击杀。
这一事件首先会削弱哈马斯短期的军事指挥能力。作为加沙地带的长期最高领导人,辛瓦尔在哈马斯内部拥有极高威信和战略指挥权,其去世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基层战斗人员的士气,也可能削弱哈马斯高层的内部团结,尽管哈马斯的组织结构严密且高度层级化,但辛瓦尔作为核心决策者的缺位,还是会对领导层的凝聚力产生冲击。
辛瓦尔之死让内塔尼亚胡感到非常兴奋,这可是一份“大礼”
其次,这一事件提升内塔尼亚胡的内部支持。众所周知,从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至今,以色列政府始终没能摆脱民众的灵魂拷问:人质究竟什么时候能都为此公开挑战内塔尼亚胡,认为应先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换回部分人质,再继续进行军事行动。
基本上这也是以色列突然升级北线战事、决定进攻黎巴嫩的原因之一:加沙的战争泥淖不知如何收场,只好贝攻真主党转移焦点。
而这次偶然击杀辛瓦尔,当然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天赐良机,内塔尼亚胡刚好趁机宣传“成功铲除以色列心腹大患”,同时用这个战果满足内部极右势力,降低强悍报复伊朗的必要性。此外,根据以色列所获得的情报,去年10月份的“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其实就是辛瓦尔,内塔尼亚胡可以拿击杀辛瓦尔对国内做一个交代。为此他还罕见地就辛瓦尔之死发表了一次演讲。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以色列“斩首”哈马斯和真主党领导层,甚至包括击杀哈尼亚和纳斯鲁拉,内塔尼亚胡可是从未发表过演讲。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辛瓦尔之死对内塔尼亚胡个人而言的重要性。西方国家的表现则更有意思,他们直接把辛瓦尔之死作为“加沙停战”的契机,即内塔尼亚胡现在有了台阶,他也该考虑停战了!
整体而言,在美国用“萨德”进行事前弥补与事后防范的二手准备、以色列又意外收获击杀辛瓦尔的战果下,强悍报复伊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都已同步下降,因此以色列最后选择了和伊朗一样的攻击模式:直接军事攻击力不强,但必须带有政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色列攻击过后,半岛电视台曾披露这么一个消息:以色列在攻击之前曾通过一些渠道告诉伊朗,哪些是攻击目标。如果此事是真的话,它意味着伊朗和以色列其实都不想陷入一场无穷无尽的循环报复攻击,他们都想避免广泛冲突。
这一轮攻击过后,伊朗和以色列这一回合的冲突可能会暂时结束
只是目前以色列与伊朗的两条代理战线仍在剧烈燃烧:流血的加沙看不到止战尽头,哈马斯严重受创却一息尚存,以色列战术上很出色却缺乏终局规划战略,停火斡旋虽在进行却毫无进展;黎巴嫩局势则持续升温,以色列不仅持续祭出空袭,还发动地面进攻与真主党激烈交火,同时拒绝各种形式的停火谈判。显然,始于“阿克萨洪水行动”的新一轮以巴冲突正在不断外溢,也因此导致了以色列与伊朗的这两次导弹危机。在这种紧张时空下,两国的两回合交手虽然惊险落幕,但只要加沙和黎巴嫩的两大战线一日不止,危机就还有复燃可能。
原文地址: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10/27/125840144.htm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