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新闻 >

热点话题:“天价彩礼”是传统婚俗吗?
时间:2024-12-01 20:00来源: 未知 点击:

近日,胖东来企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移风易俗”,以员工福利为条件倡导“无彩礼婚姻”的管理策略冲上热搜,也让“天价彩礼”这一周期性的热门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一习俗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在当代也有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而反对者则直接将其痛斥为封建糟粕,两拨意见完全相反的网友似乎在“彩礼是古已有之”这个问题上巧合地达成了一致。

然而,当下这种动辄十数万元,给许多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引发无数社会问题的“天价彩礼”,真的是古代社会传承而来的习俗吗?

“彩礼”的本质是“礼”

“彩礼”作为婚俗确实由来已久,被称之为“六礼”的婚约制度在西周时就已正式确立,并为历代所沿袭。依照《仪礼·士昏》记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这是从订婚到成婚的六道程序中的仪式,其中涉及男方家庭向女方赠送财物的部分就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这一习俗来源于原始社会中,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变过程中的“形式确权”。虽然对偶婚也是以“一男一女”的形式组合的,但这种组合中,因为缺乏约束双方的现实条件,因此这种关系并不稳定,男性的经济优势地位逐渐确立后,经常随意地进行婚姻关系的变动。同时,因为男性和女性在固定配偶之外,还有数量不确定的性伙伴,也导致男性既无法确定后代的世系,也无法稳定地传承财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一妻制便应运而生,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依然需要宗教仪式来将其神圣化,并用现实的经济条件赋予其稳定性,“六礼”的本质就是用来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神圣化的宗教仪式,而这些宗教仪式中包含的经济因素,就以彩礼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这种在婚前由男方对女方进行无条件财产赠予的仪式,并不是单纯的地无偿转移财产权,而是以缔结婚约为目的,带有某种保证金的性质的,附带有解除条件的赠予。在历史上,彩礼又经历过多次演变,衍生出为新组建家庭提供的经济援助,以及家庭内部财产再分配等功能,但其内核始终未变,即将婚姻关系神圣化、郑重化的经济保证仪式,也就是“礼”的一种。

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礼仪,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礼记·曲礼》指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这种对“缔约仪式”的重视应该是对对偶婚制时期,那种随意变动的不稳定婚姻的记忆孑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完成这一仪式的“道具”并不完全像礼记里规定的那样用“币”和“帛”,在民间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鸡”和“酒”,甚至“菜”和“豆”都会成为彩礼,因为仪式并不以真正索取一方财产为目的,所以仪式的道具主打一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门当户对”决定了彩礼不会成为经济负担

世界范围内古代社会的女性法律地位有两种,即带有人属性的商品和带有商品属性的人。对男性,尤其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来说,和谁结婚不是头等大事,和其所有者缔约才是头等大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能否保持甚至扩张。

所以古代社会正式婚姻强调对等性,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这个对等性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对等。这种对等性在婚姻中表现为缔约双方对经济条件认识的相对一致性,如果一对鸡、一斛酒对男方家庭来说是相当郑重的礼仪,那么对女方来说也一定是这样。这决定了彩礼并不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上面提到的妇女的法律地位问题,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与其带来的财产多寡有直接关系,经济上强势的女方会刻意多出嫁妆,以提升女儿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而那些社会地位高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嫁出去的女性的境遇可能就不妙,因为她没有带来与之社会地位对等的财产。

同时,商人阶级崛起后,用经济手段弥补社会地位的现象也增多了,甲社会地位高,但经济状况差,乙社会地位低于甲,但经济状况好,双方结合各取所需。而商人家庭互相结合时,就会出现争着付出比对方更多的财物,以期在新建家庭中占据强势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赋予“彩礼”新的衍生含义和作用外,也催生了另一种婚姻形式——买卖婚。顾名思义,买卖婚是以缔结婚姻为条件,以单方面获取财物为目的的交易。在买卖婚中,双方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没有通过仪式将婚姻神圣化的动机,因此其是否通过“彩礼”这一形式完成交易,都和“礼”没有关系。

“天价彩礼”是现代产物

进入现代社会后,彩礼的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保持着“缔结婚约的保证、原生家庭的财产再分配、新建家庭的经济援助”的性质。完成“礼”的媒介或者说道具也和古代一样,主要是对婚姻双方来说都比较贵重的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20世纪90年代的“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基本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百姓“量力而行”的习俗。

随着传统婚姻家庭价值观不断走向解体、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下乡”效应,彩礼不仅在形式上完成了从以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的转变,其根本性质也发生了转变,彩礼的本质变成了婚姻的货币化补偿,带有了浓厚的将人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相当于“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因为一方的货物具有某种稀缺性,因此另一方需要进行必要的货币化补偿,才能使交易顺利进行。

这种稀缺性越是强烈,则货币化补偿的额度就越大,天价彩礼应运而生。天价彩礼丧失了“礼”的本质,自然也和以“六礼”为基础的传统婚俗相去甚远,其经济学本质倒是更类似于前文提到的那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买卖婚。

一些人认为天价彩礼是古已有之,天经地义,认为古代人娶不上老婆也要出天价彩礼,是典型的在用现代商业社会思维臆想古代农业社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贫穷通常是相对的,人总有可以出卖的东西,即使是穷人,榨一榨或多或少总是有的。

但在古代农业社会,贫穷往往是绝对的,因为小农经济的细碎性,穷人没有多少可以货币化的东西,可压榨的空间很小很小。以明清为例,从明朝中期开始,货币完成了“银钞易位”,白银是主币,铜钱退为辅币,绝大多数农民一生也用不到几次锭银,相当于一个现代人一辈子也用不到几次大额钞票,这样的赤贫,又怎么可能榨得出“天价彩礼”来呢?

在明代,一个赤贫者穷极无奈又要结婚的唯一办法不是自我压榨出天价彩礼,而是自愿卖身为奴。一旦他因为身强力壮而顺利卖身,主家就很可能会配给他一个女奴,但这样一来,他的后代就都是奴籍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环境中,“彩礼”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存在着,其中一些还保持着最古老的形态,而另一些则已经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把它们一概而论地称之为传统习俗,显然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武断之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4 Chinamsbb. 中国民生播报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111111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11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