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新闻 >

印度人口已超14.5亿,为何还鼓励生育?
时间:2024-12-16 15:04来源: 未知 点击:

印度人口已超14.5亿,为何还鼓励生育?

去年,印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据联合国统计,印度去年已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里,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一幕:南部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领导人,竟开始倡导增加儿童人数。

安得拉邦正考虑出台激励措施,理由是生育率持续走低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该州甚至取消了“二孩政策”,以迎合地方机构选举的需求,传闻邻近的特伦甘纳邦也将紧随其后。而泰米尔纳德邦则紧随其后,发出了类似的呼声。

事实上,印度的生育率已大幅下降,从1950年的每名妇女平均生育5.7个孩子,降至如今的2个孩子。在全国29个州和地区中,有17个州和地区的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即每名妇女生育2个孩子,这足以维持人口稳定。

特别是印度南部的五个邦,它们在人口转型方面遥遥领先,率先实现了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其中,喀拉拉邦早在1988年就达到了这一里程碑,泰米尔纳德邦则在1993年实现。如今,这五个邦的总生育率均低于1.6,与许多欧洲国家不相上下。

然而,这些邦却担忧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影响选举代表权以及各邦在议会席位和联邦收入上的分配。他们担心,因实施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而受到惩罚,尽管他们的经济表现更为出色,并为联邦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十年来,印度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此外,印度正在为2026年的首次划界选举席位做准备,这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重新划定选区边界以反映人口变化,可能会减少经济繁荣的南部各州的议会席位。由于联邦收入是根据各州人口分配的,因此许多人担心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财政困境,并限制政策制定的自由度。

人口统计学家指出,生育率下降导致印度快速老龄化,这是主要挑战。例如,法国和瑞典等国家分别花了120年和80年的时间,才将老龄化人口比例从7%翻倍至14%,而印度预计将在短短28年内达到这一里程碑。

这种加速老龄化与印度在生育率下降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功密切相关。尽管社会经济取得了适度进步,但得益于积极的家庭福利计划,印度的生育率却迅速下降。这些计划通过设定目标、提供激励和采取抑制措施,促进了小家庭的发展。

然而,这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安得拉邦为例,其生育率为1.5,与瑞典持平,但其人均收入却低28倍。在资源有限和债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国家能否为快速老龄化的人口提供更高的养老金或社会保障?

此外,孩子减少也意味着老年抚养比上升,为不断扩大的老年人口留下的照顾者越来越少。印度的医疗保健、社区中心和养老院等社会基础设施尚未为这种转变做好准备。城市化、移民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削弱了传统的家庭支持体系,导致更多的老年人陷入困境。



1970 年代印度村庄里一头带有生育标志的大象。

尽管南部各邦的担忧已经显而易见,但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支柱、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负责人却在本月早些时候呼吁夫妇至少生育三个孩子,以确保印度的未来。然而,人口统计学家表示,这种担忧虽有一定依据,但并不完全准确。持续“非常低的生育率水平将导致人口迅速下降”,这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口统计学家蒂姆·戴森的观点。

实际上,一些国家已经遭遇了类似的问题。例如,韩国总统宣布了该国创纪录的低出生率“国家紧急状态”,并计划成立专门政府部门应对。而希腊的生育率也暴跌至1950年的一半,引发了总理关于“生存”人口威胁的警告。

然而,人口统计学家认为,敦促人们多生孩子是徒劳的。随着女性的生活越来越接近男性,性别差距显著缩小,这一趋势不太可能逆转。对于泰米尔纳德邦和喀拉拉邦等印度邦来说,他们正在努力应对劳动力下降的问题。关键问题是:谁来填补这一缺口?

发达国家无法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因此他们专注于健康和积极的老龄化,延长工作寿命,并提高老年人口的生产力。对于印度来说,也需要有意义地延长退休年龄,并通过更好的健康检查和加强社会保障来增加健康年龄,以确保活跃和高效的老年人口。这被称为“白银红利”。



生育率下降正在推动印度的快速老龄化。

同时,印度还必须更好地利用其人口红利,即当国家拥有大量工作年龄人口时发生的经济增长。到2047年,印度有机会提振经济、为劳动年龄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并为老龄化分配资源。然而,目前印度只获得了人口红利的一小部分收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4 Chinamsbb. 中国民生播报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111111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11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