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就在眼前,甲辰龙年也进入最后一个月。每逢此时,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想象,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又长一岁的现实。
其实,衰老并不可怕,每个人终将老去。如何守护好“夕阳红”,才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已在“大城养老”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有了更多探索和实践。
当你老了,如何有所依、有所乐、又有所为?
在一家上海的社会福利院,三个“90后”护理员遇上了“90后”老人,欢笑、泪水、辛劳交织在一起。
上海是中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2024年,政府主导建设的保基本养老机构已超500家,主要为失能、认知障碍及其他特殊困难的老人服务。其中,包括位于中心城区的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
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有近50名护理员,其中不乏年轻人。在这里,三个“90后”女生因种种机缘,从云南、江苏来到上海,投身养老护理事业。每天辅助老人饮食起居、洗漱清洁,关怀老人的情感和心理。她们因照护老人而挫败、失落过,也常被老人感动。
12月24日下午,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陈亮亮和认知症老人玩游戏。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王福花28岁,和霞26岁,都来自云南红河,2020年一起从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毕业。性格淳朴的王福花说,她以为毕业后会进入养老管理岗位,没想到在一线照顾老人吃喝拉撒。起初,她俩都听不懂上海话,刚工作时“状况不断”。
33岁的陈亮亮已在这家福利院工作11年,照料过不同情况的老人。可当96岁的阿婆穿着寿衣照镜子,问她好不好看时,还是颠覆了陈亮亮的认知。“人总会衰老的,心态好,衰老就慢一点。”陈亮亮说,时间久了,她更理解老人。
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在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三个“90后”女生和“90后”老人在人生旅途中相遇。她们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从更特殊也更直接的视角,真切感知生命的意义。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与老年人的集体生活
12月24日下午,穿过热闹的上海市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中心城区南部的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正值冬至时节,天气晴冷。若把人生比作四季,则少年如春、老年如冬,每个季节各有独特魅力。
这里有约150位在院老人,分布在四个楼层,院内设有认知障碍老人专区。生活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有一些共同点,如高龄、失能、认知障碍等,其中不乏八九十岁的,还有数位百岁老人。
12月24日下午,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陈亮亮和认知症老人玩游戏。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记者进入楼内时,陈亮亮正和认知症老人在做游戏。她们围坐桌前,每人手里拿着一个杯子,在桌面相互传递乒乓球,一人推出另一人接住,不让乒乓球落地。游戏中,有个被称做“周主任”的老人,她玩得不亦乐乎,还不时点评旁边老人不专心。虽然被玩伴“cue到”,老人们仍是泰然自若。
照顾认知症老人不容易,“周主任”虽然白天活跃,晚上休息却需要人陪伴。陈亮亮说,很多老人睡眠浅,“周主任”有时会半夜醒来,如果她看到身边没人,会晃门或在走廊徘徊,嘴里喃喃自语,“我要回家”。
在福利院,夜班护理员总要更用心地看护认知症老人。晚上有人陪在“周主任”身边,她会睡得很安心。如果她半夜“要回家”,护理员带着她在房间和楼面走走,不一会她又把事情忘了,接着躺下睡觉。都说人老了变得像小孩,在福利院,不少事的确如此。
王福花与和霞是2020年7月来上海的,那年她俩从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毕业,通过沪滇协作项目,一毕业就进入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刚开始工作,两个云南女孩要克服更多困难,至少得过“语言关”。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王福花照顾老人。受访者 供图
让王福花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88岁的阿婆。阿婆2022年从社区转入福利院,刚来时,她只认自己的亲人或者社区此前照护她的人员,其他人很难靠近她。那时王福花还不太懂上海话,给阿婆喂饭,或许是没听懂她说什么,阿婆给她喷了口饭。有时王福花给阿婆换尿布,阿婆也会掐她,让她受了不少委屈,红过眼眶。
和霞能理解王福花这份委屈。她们是同班同学,上学时都学养老管理,工作后也都在一线服务老人。和霞说,如何体贴地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为老人洗脸、刷牙、喂饭、洗澡、换尿布,都是在她们工作后前辈手把手教的。
为了学习上海话,她们经常要请教同事,和上海本地同事对话,请同事充当翻译。日积月累,和霞和王福花逐渐能听懂上海话,也掌握了简单的常用语。
王福花与这位88岁阿婆的关系一天天改善。王福花记得2023年有天早上,她为阿婆做晨间护理,给她洗脸梳头,拾掇得清爽利索。阿婆忽然紧紧地握住王福花的手,用上海话说了好几遍“谢谢侬”。“那一刻真的很感动,感觉自己被认可了。”王福花说。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和霞照顾老人。受访者 供图
“长者的智慧”
在福利院和老人们共同生活,护理员不仅在生活上照护老人,还需要有精神层面的关怀。照顾老人,她们也从长辈身上学到了生活的智慧。
陈亮亮说,她照顾的老人中,有一位曾是大学教授,快90岁了。老人不喜欢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的事情都自己做。但她喜欢看书,陈亮亮就经常帮她去阅览室借书,看完一本就再借一本,根据老人的喜欢,给阅览室开书单。教授还有写信的习惯,陈亮亮帮她寄信、取信。
“她对生活护理上的需求放在后面,但她对精神上会更偏重一些,这些年,很多老人有这样的趋势。”陈亮亮说,这也要求护理员更多地与老人交流。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陈亮亮照顾老人。受访者 供图
11年间,陈亮亮接触过各类老人,但还是有人会颠覆她对衰老的认知。有一位住在福利院三楼的梅阿姨,96岁,身体很好,性格开朗。陈亮亮经常去她房间跟她聊天,梅阿姨把自己的寿衣已准备好了。大约从前两年开始,老人时不时把寿衣拿出来试穿一下,对着镜子看看,问陈亮亮好不好看,她希望自己最后一件衣服也是漂亮的。
陈亮亮对梅阿姨说:“您能活到100岁,还早呢。”梅阿姨笑一笑说:“真的吗,能活这么久啊?”在这家福利院,超过98岁、100岁的高龄老人有好几位。陈亮亮说,一开始梅阿姨的举动让她“颠覆认知”,但时间久了,她更能理解对方。
“人总会衰老的,心态好,衰老就慢一点。”陈亮亮说。
还有一位百岁老人,陈亮亮叫他“葛老师”。葛老师已经在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生活了十几年。很多年前,他的女儿因癌症去世。女儿在美国生活,她生病后,葛老师飞去美国看望,那是父女俩最后一次见面。
回来后,葛老师就住进了福利院。提到他女儿,有时陈亮亮怕葛老师难过,但葛老师对陈亮亮说:“人总归要走这一步的,只要自己放好心态,就能坦然面对。”
葛老师还有个儿子也在上海,但他尽量不给家人添麻烦,自己住进福利院,更多是因为有一个舒适且信赖的环境,万一有需要身边的专业人员能照顾自己。
“那一幕我们都很心疼”
在上海,保基本养老机构已成为不少老人的选择。到2025年,上海市养老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在3%,床位达到17.8万张。此外,还有其他多种性质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
作为政府主导的“托底保障”,保基本养老机构收费不高。以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为例,根据老人失能等级评估,每月最低不到3000元,远低于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王福花给老人喂饭。受访者 供图
申请进入保基本养老机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须经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照护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的老年人;或者,经认知障碍照护专项测评或综合性医疗机构、精神专科门诊确诊,存在一定程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又或者,属于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特殊家庭等老年人。
老人进入福利院,通常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陈亮亮说,有的是因为家属没有时间和能力照顾。“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他们子女也60多岁了,常常还要照顾隔代的小孩,就照顾不到高龄老人了。不少家庭因为这种情况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
还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老人生病,需要专业护理。
2023年,80多岁的王雪芬(化名)从一家社区机构转进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王雪芬坐轮椅,没有自主行走能力,还患有尿路感染。刚进来时,她的家人对福利院很不放心,因为前一家机构给王雪芬喝水不够,导致她的尿路感染恶化。
陈亮亮解释,虽然多喝水听上去是一件简单工作,但意味着更繁重的护理任务。他们为王雪芬制订了个性化护理方案,每天喝水2升左右,辅助她上厕所,定时更换尿布,护理身体。2024年王雪芬去医院检查,尿路感染控制得很好,家属也对福利院表达了谢意。
不过,有些情况不是养老机构能解决的。
有一位老伯患严重认知症,精神状态也不稳定。他入住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后,发病的时候扔东西攻击他人,让楼面的其他老人面临风险。医生采用药物干预措施,但没有取得效果。后来,老伯住了约一个月,家人把他转送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陈亮亮还记得,临走时老伯不情愿,请求妻子不要送他走。但那个时候,妻子也无力照顾他,她刚查出乳腺癌,负担已很重,送老伯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是为了更好安顿好他。“那一幕我们都很心疼,但确实没有办法,只有让专业的医生接管他的治疗和护理。”
排在首位的永远是爱心
民政部2024年9月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中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庞大的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显著增长的护理需求和服务人才缺口。随着老人失能比例攀升,养老护理市场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大量机遇。
根据《上海市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规模将超过8万人。2024年,上海养老护理持证率已达90%以上,持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占比达到18%。
上海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护理员和霞在床旁照顾老人。受访者 供图
目前,王福花、和霞都已拿到高级(三级)护理员证书,陈亮亮更进一步,已达到(二级)技师职业等级。养老行业的竞争和机遇,她们都已有所感受。
陈亮亮参与过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二分部)的招聘。她说,招聘会上愿意做护理员的人很少。现在还出现一种现象,因为护理员专业证书需要从养老相关机构报考,一些应聘年轻人考了证就离职,有的会去社区参与“长护险”等项目。“这块蛋糕越来越大,不同的养老服务之间也存在竞争。”
这些年,陈亮亮见过不少年轻护理员刚做不久便打“退堂鼓”。她说,平心而论,一线养老护理工作很苦,年轻人或许憧憬的是管理岗位,像和霞、王福花这样坚持下来的不多,也很可贵。“我们对老人关心照护,老人也会给我们关怀,这是工作激励的一部分,看到这一点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和霞讲到她最早照顾的一位老人,是70多岁的阿伯,喜欢每天看书看报,书刊散落在房间各个角落,脾气很火爆。和霞帮他整理房间,碰一下他的东西他就发火;看到他的衣服脏了,想帮忙换下来他也会发火。
和霞后来发现,老人性情暴躁,原来和他生病有关。阿伯不喜欢别人介入他的生活领域,但这位阿伯还有个习惯,喜欢吃零食,饼干、点心、蝴蝶酥。他不方便出门买,和霞就帮他买,就这样他们成为好朋友。
2023年,这位阿伯病情加重,经常认不出人。但和霞每次照顾他,阿伯还能叫出她的名字。“怎么能不记得你,你是和霞。”阿伯说。和霞听到很感动。这一年,阿伯在临终关怀病房去世了,和霞难过了好多天。
在三个“90后”女生眼里,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就是这样,需要保持耐心、爱心,经常要和不同的老人打交道,偶尔可能要挨骂受委屈。不过,在挫败、失落过后,她们也常常会被老人感动,从长辈身上汲取智慧。
“只要耐得住性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护理员,再到技师、高级技师,技能都是能提上来的。”陈亮亮说,“但作为护理员,排在首位的品质永远是要有爱心。”
3个“90后”护理员,遇上“90后”老人
时间:2025-01-02 14:35来源:
未知
点击:
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