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石悦),最近传出精神分裂的消息,据说已经住进了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网上传闻有鼻子有眼,说他因为猥亵女同事被当场抓包,还在另一场合打伤了一位男领导,最终崩溃入院。这个瓜真假难辨,但无疑是开年最离奇的故事。
回顾明月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这就是从明史中走出来的人物。
这位二十多岁就写出煌煌巨著的大神,靠着《明朝那些事儿》赚得版税无数,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另外,他还实现了很多作家都梦寐以求却可望不可即的事:进入体制,一路高升,十几年内即升至一线城市副厅级。
然而,如今他的人生却以这种方式离奇崩塌?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事并不是特别靠谱。
先说最关键的点:如果当年明月真在一个月多前因为“猥亵”被抓,而且还被送进精神病院,按理说早该有相关的免职或停职消息流出。但翻遍公开信息,至今没有任何权威通报。如果真有这么大的事儿,以上海的信息透明度来看,不可能现在才被大范围传播。所以,单凭这一点,所谓“猥亵女领导”的瓜就不太能站得住脚。
再说,明月这些年来,公众形象一直都很干净低调。出书期间,他靠才华圈粉;进体制后,又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这种人会干出猥亵领导、打同事的事?请原谅我的想象力。
如果非要说什么值得相信,我倒觉得,明月假如真的精神出问题,大概率还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或者健康原因。这些年,一路看似风光,但体制内外的双重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压力,可能早已让他心力交瘁。
网络传言究竟有几分真,在权威消息出来之前,无法考证。但明月的故事太精彩传奇,忍不住要落笔多写几句。
明月的命运,像极了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故事原本是他讲给别人的,今天却仿佛讲回了自己。
他最常提及的明朝权臣中,有一个经典角色叫张居正。这位拯救大明的内阁首辅,推行一系列改革,造福国家百姓,但最终在权力漩涡中不得善终。
张居正,这位拯救大明的内阁首辅,大鸣大放大改革,短时间内让国家蒸蒸日上。然而,他的成功也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张居正“以身饲虎”,深知改革会得罪权贵,但他仍义无反顾,因为他相信唯有如此才能让国家走向强盛。张居正活着时如烈火燃烧,死后却被抄家,家人流离失所。这既是改革者的代价,也是“通透之人”无从逃避的宿命。
明月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和张居正有着微妙的相似。或许,他也想学张居正?
他借助《明朝那些事儿》成为畅销作家,早早就领先别人若干步,也有了进一步的资本。他转身进入体制时,便如同张居正进入朝堂。他以为自己能在权力游戏中游刃有余,但最终发现,现实远比明史中的故事更荒诞,更无常。他的精神压力,也许正源于这种撕裂。
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隐喻,来自《明朝那些事儿》里对万历皇帝的描写。
万历原本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皇帝,曾试图改革,但面对文官集团的抗争,最终选择了退缩。明月在书中说,万历的“放任”是一种反抗,但更是一种无奈。他的内心或许充满了对体制和现实的不满,但最终,他选择自我放逐,关上了内心的那扇门。
将万历皇帝的“怠政”对照明月的崩溃,也许会发现某种相似。明月并非不知道体制的规则,也未必没有尝试适应和突破,但当他发现这种力量的无处不在时,内心的挣扎可能已让他筋疲力尽。崩溃,或许正是他的“怠政”,是对无力改变环境的一种最终反应。万历选择了深宫,而明月选择了精神崩溃,一个是物理上的逃避,一个是心理上的逃遁。
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隐喻来自唐伯虎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月讲述了唐伯虎装疯的桥段,以调戏妇女、衣衫不整的方式在大街上制造混乱,从而摆脱宁王的控制。这段故事,被石悦用轻松的笔调呈现,但透过历史的尘埃,唐伯虎的装疯又何尝不是一种绝望的自保?宁王的造反是唐伯虎改变不了的,他的疯癫不过是为了与造反者切割。
而今天的明月,如果他真的“精神分裂”,这是不是另一种“装疯”?
在明月的笔下,还有一个人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徐霞客。明月在书中描绘出的他的诗意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明月光。
在那个追逐权力与功名的时代,徐霞客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远离官场,踏遍山川河流,用一生追求内心的热爱。当黄山大雪消融时,徐霞客坐在绝顶,听了一整天融雪的声音。那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声音,是一份无关名利的纯粹快乐。
但讽刺的是,明月终究没能做到徐霞客那样,坐在山顶听雪融的声音,而是选择转身入红尘,在名利的欲海中苦苦挣扎。
明月注定成不了徐霞客。他的前同事回忆说,他的理想还是修平治齐。而在当代中国,只有进入体制,他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只是体制不是徐霞客的山川河流,它更加冰冷、更加无情,也更难逃避。
明月写了明朝的兴衰,却在自己的命运里演绎了另一场现代的历史剧。
《明朝那些事儿》是明月给历史、社会和人性写下的注解,但他的命运却为这本书增加了一个开放性的尾声。那些他笔下的明朝人物,或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他自己。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愿他,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雪融之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