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新闻 >

对手机“喊穷”,商品价格能便宜一半?
时间:2025-01-12 07:40来源: 未知 点击:

对手机“喊穷”,商品价格能便宜一半?

近段时间,一些年轻消费者发现,通过在手机应用上反复评论表达不满,如抱怨商品价格过高、自己负担不起等,竟然能促使平台算法调整价格,使得原本昂贵的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例如,有消费者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成功让机票的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幅高达56%。

这种利用算法机制来“反向驯化”大数据、规避“大数据杀熟”以获取更优惠价格的行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广泛关注。

但另一边,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的评论内容所决定的。

对着手机抱怨或者在评论区“喊穷”,真能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吗?

普遍存在的“大数据杀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消费者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这种便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大数据杀熟。它指的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消费习惯等信息,为每位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价格体系,使得相同商品或服务对于不同用户呈现出不同的价格标签。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是一种新型的一级价格歧视。传统意义上的一级价格歧视难以实现,因为商家很难确切知道每一位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但在数字时代,借助于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从而实施个性化的定价策略。例如,某些在线旅游平台会根据用户的访问频率调整房间报价,向频繁使用的忠实客户提供较高的价格。此外,电商平台也可能基于用户的购物车内容来决定是否提供额外折扣。

2022年,北京市消协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此外,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 “杀熟”的经历。

不只是中国,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类似案例,显示出大数据杀熟具有普遍性。

早在2000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就曾进行过一次颇具争议的价格实验。当时,用户发现同一款《泰特斯》(Titus)电影DVD对老顾客的报价高达26.24美元,而新用户却只需支付10.49美元。尽管亚马逊随后对此事作出解释并道歉,但这一事件揭开了个性化定价策略背后的冰山一角。此后,类似的情况不断涌现,涉及多个行业和地区,包括但不限于在线旅游、打车服务、外卖配送等领域。

在欧洲,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同样热烈。例如,某些航空公司被指根据乘客的地理位置或设备类型调整机票价格;在英国,酒店预订平台会向回头客收取更高的费用。

大数据杀熟令消费者深恶痛绝,它破坏了人们对于公平交易的基本期待。当消费者发现,在同一平台上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自己作为忠实用户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感觉就像是被背叛了一样。原本期望从长期合作中获得优惠和更好服务的老客户,突然发现自己成为商家牟取额外利润的对象,这无疑是对信任关系的巨大打击。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杀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消费习惯等个人数据,企业能构建出详细的用户画像,并据此实施个性化定价策略。这意味着,即使是微小的行为差异也可能导致最终价格的不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都被记录下来,并转化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即便有所察觉,也往往难以找到确凿证据来证明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待遇。

此外,随着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加,大数据杀熟现象愈发被视作一种滥用用户数据的表现。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等信息,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进而实施个性化定价策略,这背后隐藏着信息过度采集和不当使用,加剧了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



反向驯化大数据的局限性

既然大数据能杀熟,那么能否反向驯化大数据,占它的便宜?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大数据算法的两个核心特性:即时反馈与动态调整。

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并分析。当消费者在平台上表达不满时,这些反馈会迅速被算法捕捉。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算法可能会根据这些反馈调整价格策略,以期留住潜在或现有的客户。

大数据算法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行为动态调整价格。当算法检测到大量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表达不满时,为了维护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平台可能会选择降价以吸引消费者。

年轻消费者利用算法的这种特性,通过反复评论和表达不满,试图驯化大数据算法,使其做出有利于消费者的价格调整。

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可能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它并不是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的根本之道。

首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平台确实会基于用户的负面反馈改变其定价逻辑。但是,正如一些算法工程师所指出的那样,大多数平台更倾向于依赖实际的行为数据(如点击率、购买频率)而非文本内容来进行用户画像的构建。换句话说,即使你不断地在评论区“哭穷”,也不一定能够真正影响到核心算法的工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本质上会泄露个人信息给大数据处理系统。每一次我们在互联网留下足迹,无论是浏览网页还是发表评论,都意味着我们将更多的数据贡献给了那些在背后运作的强大算法。虽然看似是在利用规则漏洞获取优惠,但长期来看,这无疑增加了我们被更加精准定位的风险。随着收集到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平台可以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每个用户的偏好特征,从而实现更为精细化的操作。这样一来,所谓的“反向驯化”反而加剧了个人信息暴露的程度,导致消费者被进一步杀熟。

所以,要解决大数据杀熟和反向驯化大数据带来的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强监管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大数据使用的边界和规则,确保平台企业在收集、使用个人数据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此外,还需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如投诉举报机制、争议解决途径等,以便消费者能够便捷地维护自身权益。

监管部门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商家的定价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查处违规操作。这要求打破传统的人工抽查模式,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的监管方式,以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同时,简化流程、消除阻碍,帮助消费者更加便利有效地举证维权,真正提升商家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触碰红线。

一言以蔽之,不能靠“喊穷”来驯化大数据,法治才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4 Chinamsbb. 中国民生播报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111111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11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