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自2000年元月起在纽约时报开专栏评论时事,迄今即将届满25年。在10日刊出的最后一篇纽时专栏中,他回顾过去25年世局今昔变化,勉励读者身处愤恨不平的时代,仍要找寻希望。
克鲁曼日前在社群媒体平台Blue Sky上宣布决定年底从纽时退休,「追寻更大的自由,包括风格和内容」。他对纽时长久来赋予他畅所欲言的平台致谢,并表示会继续在别处发表见解。
回首前尘,克鲁曼表示,他讶异于25年前美国及西方世界有多乐观,而那种乐观如今竟转化为愤恨,对现况怒火中烧的人不只是自认为遭菁英阶级背弃的劳工阶级,还包括一些亿万富豪,其中不乏对川普2.0政府深具影响力者。
本世纪初的乐观 为何转趋悲观?
克鲁曼说,1999年至2000年初,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大多满意国家前进方向,那种满意度以今日标准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他认为,2000年11月美国大选结果(共和党候选人小布希当选总统、击败民主党籍的高尔)似乎显示,美国选民把和平与繁荣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投给看似较有趣的候选人。
欧洲情况看来也不错,尤其1999年欧元推出,普遍被视为欧洲向政治与经济整合迈出一大步。
当然,也不全是宁静祥和。在柯林顿总统时代,已传出阴谋论甚至国内恐怖主义事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令有识之士警觉到这可能是不祥的预兆。克鲁曼就在1999年出版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中译本为《面对失灵的年代》),警告类似事件可能在美国发生。十年后,此书的增补修订版在金融海啸后付梓。
但整体而言,克鲁曼认为,2000年初他开始撰写纽时专栏时,民众普遍乐观看待未来。
那种乐观态度如今为何消失殆尽?克鲁曼指出,一大原因是对菁英阶层的信心瓦解:社会大众对统治阶层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不确定他们是否诚实。
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冲垮民众对政府管理经济的信心。2012年,欧元挺过欧债危机最严峻时刻,但那场危机将欧洲多国失业率推升至堪比经济「大萧条」时的水准,民众对布鲁塞尔当局掌舵、带给欧洲光明前景的信心,随之荡然无存。
后海啸金融业 vs. 今日科技业
输掉民众信任的不只是各国政府。金融海啸过后,社会对银行业的观感比以前差多了。
金融海啸公认是金融业者投机取巧的操作酿成大祸,但在捅出大乱子靠政府纾困后,金融业理应展现一些悔意吧?不料他们非但不知悔改,反而烧起一把「欧巴马怒火」--不满这位美国第44位总统居然说,华尔街或许要为这场金融灾难负起部分责任。
类似情况似乎正在科技业重演。
不久前,科技富豪还普获赞誉,有些人甚至受到英雄式的崇拜。现在呢?一些科技公司的产品令人失望并引起非议;澳洲甚至禁止16岁以下的孩子们使用社群媒体。
近年来在舆论抨击、反托辣斯矛头瞄准下,有些科技巨擘转而拥抱强硬右派的政治立场,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即为一例。克鲁曼认为,不该把这种现象怪在政治正确的自由派人士头上。基本上,他认为归根究柢,是这些富豪器量狭窄,长久来享有社会认可的光环,如今却发现纵使富可敌国,也买不到真诚的爱戴,于是恼羞成怒,成为「此刻最愤怒的美国人」。
对恶人政治说No
如何能摆脱这种阴郁的处境?克鲁曼写道:「我相信,愤恨虽可能让恶人掌权,却无法让他们长期保有那个地位。到某个时刻,民众就会明白,那些反菁英政客,从各种重要意义来看,其实正是菁英分子。民众会开始要他们对未能履行承诺负责,到那时,民众或许会愿意倾听那些不试图倚仗权势发言、不做虚假承诺、但确实尽其所能讲实话的人。」
「也许民众永远恢复不了我们昔日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心--相信当权者大致诚实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无须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若我们能挺身反对逐渐兴起的「恶人政治」(kakistocracy),我们也许终能找到返回更美好世界的来时路。」
克鲁曼专栏的特色
克鲁曼2008年摘下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被誉为当代文笔最优美的经济学者,以流畅洗练又深入浅出的文章评析经济、科技、国内政治、全球政治等议题,吸引无数忠实读者。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纽时专栏,包括批评美国政府因应2008年金融海啸的振兴措施太薄弱,不足以提振就业市场。果然,那场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就业市场一蹶不振,直到多年后才复苏。
纽时意见版主编金丝伯莉盛赞克鲁曼以「权威发言、生动写作和率直文风」,引导读者洞悉复杂政策、数据背后的意义,协助读者理解贸易、税务、科技、金融市场、劳资关系受政治领导、意识型态和党派之见影响下,如何形塑美国及全球民众的生活样貌。
金丝伯莉说:「从川普时代到拜登总统任内,保罗(克鲁曼名)对我国面临诸多重大风险的评论愈来愈犀利,尤其是川普给民主带来的威胁,以及他的计划对经济造成的根本伤害。」
11月大选前,克鲁曼在纽时专栏以长文剖析川普的关税计划,解释为何川普2.0经济政策想法可能对美国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参见「再掀贸易战?川普关税2.0恐重伤美国经济 克鲁曼:有百害无一利」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