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旗下研究机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昨天发布《气候变迁下生物多样性、水、食物和健康链结评估报告》(Nexus Assessment Report)。该报告指出,全球每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每10年下降2至6%,将大大影响人类粮食、水资源甚至是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专家呼吁,各层级决策者目前最需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思维。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天邀请专家共同解析IPBES最新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每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每10年下降2至6%,若目前驱动生物多样性流失的趋势「一切照旧」,将导致粮食安全、营养、可用的水资源和水质、健康、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以及几乎所有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都严重下降。
此外,全球超过一半以上人口住在生物多样性减低、水资源缺乏或水质下降、粮食不安全、健康风险增加和气候变迁冲击最严重的地区;而2023年全球年度经济活动中,中度至高度依赖自然的产业总值高达58兆美元,占全球GDP的50%以上。
化石燃料、农业和渔业部门的年度外部成本未纳入决策考量,反映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消费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迁、水和健康的冲击,每年加剧损害生物多样性、扭曲贸易并增加自然资源压力的公共补贴也高达1.7兆美元。
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大利表示,当前各层级决策者最需要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思维,政府必须了解政策运作对生物多样性的正反面影响,也就是延续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Aichi)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宗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订出具体的规范,并将整体蓝图共同纳入各国、各区的国家体系。
林大利说,近年企业愈来愈注重自然相关财务揭露(TNFD),但其实还是相对陌生,但无论是政府或企业,发展和保育权衡与取舍上,如果「全部都要」的话就需要创意和跨界转型。目前农业部让粮食生产和生态保育同时兼顾的作法,就是跳脱权衡的开始,产业也应该重新检视生产过程如何大幅减少对淡水资源的利用。
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助研究员袁美华说,德国把粮食、能源、水等主管机关汇集在一起讨论永续治理,2021年台湾也有以同样的模式召开论坛。此外,国内绿色国民所得帐已经展开一段时间,但关于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好处还没有算进来,希望政府估算经济对自然的冲击外,也应该以正面方式把自然的好处也算进来。
成大生命科学系教授陈一菁说,现在的渔电共生的环设检核,地方政府或社区都会以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推动不同的计划,但还是要正视整个生态系层次的完整,生物多样性对大家可能还是很遥远的概念,但这是维持粮食、水和健康的基本。